不接受失敗?比起真理,以多數的意見為優先?日本人不告訴世人的「不說破」民族特性
不論是否造訪過日本,相信許多人都對日本人抱有「溫柔」「體貼」等好印象。了當地說,他們就是「任何事情都想盡可能地順利進行」。好比與他人溝通時,或大或小都有可能發生衝突,而日本人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因而喜歡說「場面話」(能使情況或條件變有利)。換句話說,日本人的天性就是會視說謊為「為了當下情況所做出的有利舉止」「想努力維持人際關係與避免衝突」。 本文將以在日本土生土長的日本人觀點,從日本人的「場面話」頗析日本社會真正的樣貌、日本人看破不說破的民族性等,告訴大家鮮為人知的日本人特質。
本文內含聯盟行銷推廣連結。若您透過聯盟行銷連結消費,我們將能獲得相應報酬,您無需支付任何額外費用。
易隨波逐流的日本人,群體性的思考方式—多數人認為對的事就是「正確」的事
在日本,比起個人更重視群體。舉例來說,如果大多數的人對「某件事」都採取「某種行動」時,大眾就會傾向將那個行為當作「正確作法」。原因在於,日本教育自古以來倡導群體行為,意即沒有與群體做相同事、或偏離群體行為之人就是「怪人」。
換句話說,即使是錯誤或不太可靠的資訊,如果有跡象顯示大多數人都認為它沒問題的時候,就會變成「正確」的資訊。當然囉!這種資訊會由時間證明,淘汰變成錯誤的資訊,但對於在遵循集體行為正確的想法中成長的日本人來說,有許多人還是持有「大多數人做的事就是正確的事、少數派就是不正確。」的這種想法。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此種觀念雖已逐漸重新被檢視,但「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都很棒」的觀念仍尚未普及。
相對的,這種仿效他人的想法也培養出良好的習慣,那就是在公共場合遵守規則。對於日本人來說,搭乘電車時,排隊上車與等待乘客下車完畢後再上車,都是理所當然的行為;搭乘手扶梯時,一邊為普通列,另一邊則是步行列,會空出一條通路讓有急事的人行走;此外,像是排隊等待進入熱門餐廳,或是在超商等待結帳等,日本人也一定會遵守順序和規則,創造一個讓他人與自己都覺得舒適的環境。也因此,在「群體行動」裡,共存著需重新檢視的缺點與優點。
場面話比真心話重要―日本人「不為表達個人想法,而為讓對方留下好印象」的思考方式
日本人不論在任何場合都很在意周遭與他人的目光,任何行為也多以盡量不造成他人困擾為出發點。但為了不給其他人帶來麻煩、留下好印象,日本人有著特殊的習慣,那就是會把場面話說好說滿。「場面話」意指比起自己真實的想法、對方的想法更為重要;說出並非自己真正的想法,只為讓對方留下好印象。
日本人天性害羞,通常很難一下子就和不認識的人變熟。因為體貼他人、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不太喜歡開放式關係。有以上特質的日本人若在酒聚等場合,與旁邊第一次見面的人聊得興高采烈、被對方說「下次再一起去喝一杯吧」時,多數的人都會回答「請務必聯絡我」等話語,但實際上幾乎不會真的發生。若真的跟對方變熟、為了更加了解當然有可能會再一起去喝酒,但日本人在大部分的交談裡,都維持著「實際上並沒有那個意思,卻表現得煞有其事的場面話」。與其說為什麼要對聊得這麼開心的對象說謊,不如說是為了避免風波,以及為了讓自己留下好印象而做出的行為。
日本人做任何事都非常謹慎?群體教育所衍生出的弊病―不容許失敗!
在日本,過於充分的準備與尋求對方同意、盡可能減少發生錯誤的機率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將之視為習以為常的日本社會,有著不容許犯錯的習慣。如前所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日本的教育體系內、學習「於群體中生存的重要性」的過程中,形成了害怕和別人做不一樣的事的觀念,導致推崇「小心謹慎」的想法在日本人之間變得相當普遍。
那麼具體來說,日本所指的「犯錯」為何呢?我們來看看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小例子。
舉例來說,一般在世界上任何國家搭乘電車或巴士,因車廂搖晃而撞到旁人時,通常說聲「不好意思」,對方回句「沒關係」,事情就能順利解決了吧?但這種情況到了日本,就算撞到人的一方說了「抱歉」,被撞到的人也幾乎不會回話,有的人甚至還會不開心地發出「嘖」的聲音。也就是說,大家都沒有撞到別人,可以安穩地搭車,因此對於稍微失去平衡的人特別容易感到厭惡(脫離群體)。雖然看似無情,但卻是日本文化經典的真實面貌之一。當然,也有在對方道歉後會回「沒關係喔!請不要在意」這種溫柔的人,但「做錯事的人就是不對」這樣的風俗民情在這種小地方最為明顯,雖然「嘖」的人不常見,但當不認識的人向自己道歉時,不會回任何話是日本人普遍的習慣。
不論失敗或大或小,對日本這個國家來說,「失敗」等同於「不正確」。因為不容許失敗的風氣盛行,也有人稱日本為「沒有第二次機會的社會」。
這種情形在工作上也一樣,不管事情的輕微,日本人就是會對「錯誤」徹底調查並追究責任。日本人的思維是驗證「過往的事」,也就是追究發生錯誤的原因,而非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做這種「未來的事」。
舉例來說,當企業想建立前所未見的商業模式時很容易被攻擊,就算成功了,也不會像發展新事業被責罵時那麼引人矚目。只有經過幾年做出成績後,這種發展較前衛的事業的企業在日本才會得到較好的評價。日本的社會結構就是這麼地「難以接受新事物」。
人類本來就是「從失敗中學習」的動物。借用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的名言「If you don't make mistakes, you aren't really trying.」(如果你沒有犯錯,那表示你沒有真的嘗試過。)沒有失敗就不會成長,但日本人經常有「大多數的意見才正確」「如果做錯怎麼辦…」的這種想法,因此害怕失敗,而衍生出「與其積極地表現自己,不如先配合周遭的情況」「盡量不要嘗試新東西,選擇至今為止自己習慣又不容易失敗的作法」等謹慎的民族性。
崇洋又排外?日本教育與社會結構所帶來的「保守價值觀」
像這樣仿效多數人的舉動、將失敗當作不正確的事,以及為了使事情順利進行而不說真心話的日本,進而衍生出難以接受「其他國家」、「排外且保守」的思考方式。再進一步說明就是雖然能接受「外國」各式各樣的事物,但卻非常排斥外國人的社會結構。
其中「外國事物」最為明顯的例子便是「飲食」。世界各國的飲食融入自己國家的料理是常見的事,如同也可在海外吃到日本的拉麵與壽司一樣,在墨西哥、義大利、法國、台灣、越南、中國、韓國等地,應該都能品嚐到其他國家的料理對吧?但說到日本的不同之處,便是將異國料理加入日式風格的獨創性。如來自墨西哥的玉米餅變成塔可飯、法國的歐姆蛋變為歐姆蛋包飯、義大利的披薩加上玉米和美乃滋,搖身一變成為日式披薩,還有加入洋蔥、青椒與火腿等配料,以番茄醬調味的拿坡里義大利麵、利用鱈魚子或明太子製作出日式義大利麵,以及像是焗烤般在炒飯上頭淋上白醬與起司的焗飯等,將世界上廣受歡迎的料理加入日式風格非常普遍,日本樂於包容及創造「外國事物」。此外,日語的片假名中也有大量英語等來自外國的語言,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以接觸到外國事物的機會。
然而,如果對象是外國人時,日本則有明顯的排外現象。具體來說最容易了解的例子就是外籍人士若想居住在日本時,租屋審查非常嚴格。簡單來說,不管對方是誰、做什麼工作、個性如何,許多房屋都會訂下「禁止外籍人士入住」的規定。當然,日本租屋比其他國家擁有許多獨特的規定,所以過去應該也有不少因為不遵守日本特有的機制而被趕出去的例子,但原本許多公寓就不接受外籍人士入住,即便到了審查階段,也為因「您是外國人」而被拒絕,至今仍然常見。
說到這裡,您可能會想:這些現象和赴日旅遊的觀光客無關。事實上並非如此,即使在供應平民日式料理的餐廳或中式料理餐廳等處,現在仍有不少店員會以「我不會說外語」等理由而用日文表示:「不要來,這裡不會說你們國家的語言」。雖然日本會說外語的餐廳逐漸增加,但還是有許多這種古板的店家。店家拒絕的理由除了「不會說外語」之外,其他可能還有「沒時間處理這種過路客」、「日籍常客光顧店內營收就夠了」等因素。在日本有許多必須遵守的禮儀與規則,如用餐時筷子的使用方式、搭乘電車的方式等,不少日本人不喜歡這些不遵循規定的外國人。即便他們原本就不知道日本的規矩與禮儀也不寬容。
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外國人增加是一種良好的外部壓力,日本人特有的「贊同壓力」與「固定觀念」就算被打破也是個好現象。但在日本,反而覺得公司有外國人是一種威脅,並主張「不要改變日本人的作法」、「打破每個日本人都在遵守的規則的人是不正確的」,迫使對方贊同自己的想法。
結論
日本結合了遍布日本各地的各種旅遊資源、歷史遺產以及最新技術,使其成為一種時尚、現代和獨特的文化資源並推展至全世界。日本是個擁有迷人魅力的國家,這一點無庸置疑。但在全球化風行的現代社會中,對於溝通的方式、造訪日本的外國遊客的應對方式等處,仍有一些落後於其他各國的地方。日本是個新舊共存、全球少數擁有豐富觀光資源的國家,正因如此,更應該活用傳承至今的文化,接納與多數人不一樣的意見,積極融入創新思維,並時不時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和他人交換意見。當日本成為一個接受多樣化的社會時,才能說是真正和平又安全的美麗國度吧?
本文資訊均以公開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