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樑建築的力與美 ── 日本全國各地名橋選
橋樑克服障礙連結兩地,不僅是技術力的展現,在人們的審美觀下往往也賦予了某種風情,成為美景的要素之一。舉凡東京的日本橋、大阪的難波橋等現已成為知名地名的橋樑,或是被譽為世界最長吊橋的兵庫明石海峽大橋、山梨縣以特殊刎橋工法聞名的猿橋等等,日本還有許多值得一訪的橋樑,不妨一起探索這些凝縮力與美的景致。
本文內含聯盟行銷推廣連結。若您透過聯盟行銷連結消費,我們將能獲得相應報酬,您無需支付任何額外費用。
青森 鶴之舞橋
津輕富士湖是片360年前,為了灌溉而開鑿的人造湖,座落於青森最高峰-岩木山下。1994年湖上搭起了這座橋。鶴之舞橋由連續三段的拱橋構成,拱與拱之間有兩座休憩亭,是日本最長的木造拱橋。因為橋拱有如雙翅,休憩亭像鶴的身體,因此命名為「鶴之舞橋」。春天時岸邊櫻花綻放,清澈的湖面映出岩木山與橋的倒影;秋冬時則可看到有天鵝、大雁等候鳥飛過湖面,堪稱是青森的絕景之地。
新潟 萬代橋
在1886年第一代萬代橋完工前,信濃川東南岸的新潟市與西北岸尚未合併的沼垂町之間只有渡船相通。
江戶時代兩地本屬不同藩國,加上明治時代鐵道與港口的權益衝突,讓新潟市與沼垂町長年不和,但隨著萬代橋開始的頻繁往來,兩地逐漸融合,並促成市町合併。 現在這座第三代萬代橋由當時著名的橋樑工程師福田武雄於1929年建造,使用了當時堪稱最新科技的沈箱式工法建造。外觀由山田守設計,貼附於外壁的御影石除了營造出歐式的仿古風情,還能保護混凝土不受出海口吹來的海風造成的鹽害。
如今聯絡信濃川兩岸的萬代橋以它劃時代的技術創舉與優美的意匠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是新潟市象徵性的地標。
栃木 日光神橋
日光這座朱紅色的神橋架設於世界遺產「二社一寺」參道前的大谷川上。奈良時代的勝道上人來到日光開山之時,護法神「深沙大將」投下兩隻大蛇變成一座橋,幫助勝道上人過河,傳說這就是日光神橋的由來。
作為日光寺社群的神聖入口,神橋在古時只有將軍、天皇奉幣使,以及入山修行的山伏可以通過,即使到今天,一般民眾也只能付費登橋,而且走到對面後必須折返,要過河只能走隔壁的日光橋。
東京 日本橋
日本橋的歷史與江戶/東京這座城市一樣悠久。在江戶幕府創立時,就搭建了最初的木造日本橋。
日本橋周遭地區也以它為名,不同於武士居住的區域,日本橋一帶是商人、工匠聚集之地,漂溢著下町的庶民風情,今日仍有許多老舖存在。幕府將日本橋訂為日本五大街道的起點,近代日本也延續了此概念,在日本橋設立「日本國道路元標」。
現在的日本橋於1911年由樺島正義與米本晉一兩位技師建造。裝飾由妻木賴黃設計,雕塑家渡邊長男製作。橋上有著美輪美奐的裝飾燈,燈柱腳下的獅子、麒麟銅像以西洋式的意匠鑄成。據說當初是為了寄託「日本的道路從這裡展翅」的寓意,而在麒麟身上設計了原本沒有的翅膀。而橋頭的「日本橋」提字,則是由前幕府的末代將軍德川慶喜揮毫。
1960年代,因為首都高速道路的建設,日本橋的天空被高架橋遮蓋,失去了往昔的景致。但2021年,首都高地下化計畫展開,預計在2040年完全撤除高架橋。雖然是項耗費漫長時間與鉅額的高難度工程,但是屬於這座都市的美景終將還給市民,無疑是件值得鼓掌的事。
東京 聖橋
位於御茶之水的聖橋因為它南北兩側的「聖尼古拉堂」與「湯島聖堂」而得名。聖橋於1927年搭建,建造者為前述負責萬代橋裝飾設計的山田守。
山田守是日本最早的現代主義建築運動「分離派建築會」發起人之一。由一群年輕建築師發起的分離派建築會主張與傳統的西洋建築樣式分離,創造更自由的新形態建築;於是在這座由山田守主導的聖橋上,展現出與萬代橋完全不同的風格,橋的表面有如現代的清水混凝土,呈現平滑的混凝土材質;整體造型只有簡潔的直線與弧線,外觀十分前衛,全無矯飾卻令人印象強烈。
分離派建築會在日本曇花一現,代表性的建築留存相當稀少,聖橋便是這日本現代建築胎動期的重要見證。
山梨 猿橋
架於山梨縣桂川河谷上的猿橋是國指定名勝之一,以它特殊的「刎橋」工法聞名。「刎橋」是在兩側岩壁上鑿洞後插入稱為「刎木」的懸臂,往上層層支撐,構成兩端的基礎以架設橋面,外露的刎木還加裝了小屋頂以避免雨水造成腐朽。
猿橋的創建年代不明,當地傳說在飛鳥時代有猴子一隻接一隻用身體連成橋樑,因此有了這個名字。而刎橋構造則從江戶中期開始有紀錄。數百年來經過多次重建,時至今日猿橋依然繼承這獨特又優美的工法。
雖然不是日本唯一的刎橋,但這座位於交通要道甲州街道的猿橋無疑是最著名的一座,其美景在許多紀行文學與浮世繪中都留下了身影。
京都 上津屋橋
位於京都府八幡市這座看似古老的木橋其實歷史不長,於1953年架設,又名「流橋」,如同其名,這座橋是會隨著水面上漲而流動的!
上津屋橋外觀是日本傳統的木桁橋,但特殊的是,橋面木板、以及支撐木板的橋桁並未固定在橋墩上,而以纜繩連結。一旦水位暴漲,橋面與橋桁就會隨著水面漂流,水退後再由纜繩將橋面、橋桁復原歸位。
上津屋橋是戰後在相當有限的預算下建造的,因此採用這種不與自然硬碰硬的方式造出這座奇特的流橋。雖然流橋越來越難以抵抗氣候變遷造成的河川氾濫,鄰近的新大橋也已啟用,但它獨有的巧思與美感,以及隨之而來的觀光潛力,讓它仍被當成在地特殊景觀保留下來。
大阪 難波橋
跨越舊淀川及中之島的難波橋,自古以來就是有如大阪交通動脈的重要橋樑,與它東側的天神橋、天滿橋合稱「浪華三大橋」。三大橋歷代以來經過多次改建,現在以重建於1915年的難波橋歷史最久,也最為華麗。
難波橋兩端橋頭各有一對花崗石雕成的獅子像。雖是西洋風的外觀,但跟神社的狛犬一樣呈現左邊開口、右邊閉口的「阿形」與「吽形」。
橋上有多盞青銅燈柱沿線排開,還有兩對大型的裝飾柱,上面刻有稱為「澪標」的圖案。澪標是河口或港口用來避免擱淺,指示航路的號誌,對於船運發達的水都大阪有著特殊的意義,因此被選為大阪市章。橋中段設計了舞台般的半圓形階梯,從此下橋可直通中之島公園的薔薇園。
兵庫 明石海峽大橋
明石海峽大橋連結神戶與淡路島,是世界最長的吊橋。除了長度以外,它的橋塔高度僅次於大阪阿部野HARUKAS大樓,是日本第四高的人造物。明石大橋建造耗時十年,期間還遭遇了阪神大地震,雖然工程無恙,但因地殼變動而使最終的長度比原設計增加一公尺。
明石大橋於1998年通車,原需40分鐘船程的淡路與本州之間,從此只要開車5分鐘即可通過,而四國經淡路前往關西的路線也被打通。在交通以外,電纜、光纖及自來水都可從明石大橋通向淡路島,大大提升了生活品質。
除了從橋上通過以外,遊客也可在神戶「橋的科學館」報名體驗行程,能行走非公開的管理通道,還能登上橋塔頂端一覽瀨戶內海及大阪灣景致。
山口 錦帶橋
位於山口縣岩國市的錦帶橋是一座五連拱的木造拱橋。由於江戶時代岩國城與城下町之間被錦川阻隔,聯絡兩地的橋樑又經常被洪水沖毀,因此藩主吉川廣家下令大工兒玉九郎右衛門建造一座能跨越寬廣的錦川,還能抵禦凶猛洪水的大橋。
九郎右衛門想到破頭,甚至跑到長崎、甲州考察眼鏡橋和猿橋的工法,但都難以應用在寬200公尺的錦川上。這時藩主在中國來的書籍看到西湖上由五座拱橋連接的小島,產生了靈感。既然河中沒有小島,那就用石頭來代替。
於是九郎右衛門在河中以石頭砌出基座,以此為橋墩搭建出連續的拱橋。但最初的錦帶橋落成半年,依然被洪水沖垮。岩國藩再接再勵,加強橋墩的固定,還使用城郭石垣的建造法改良橋墩,終於成功讓錦帶橋屹立不搖。
1950年,安然度過276年的錦帶橋被颱風摧毀。原本提供風災補助的政府希望「建造新的混凝土橋,而不是重建對現代交通沒有幫助的橋」,但在岩國市的強力爭取下,這座已成為鄉土精神象徵的橋樑終於以原本的面貌復原,繼承到現在。
錦帶橋常與猿橋、日光神橋並列為「日本三大奇橋」。
本文資訊均以公開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