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風建築字典 ── 建築樣式篇
之前曾推出的「和風建築字典-基礎構造篇」,不知是否讓各位讀者覺得派上用場,或者對日本的傳統建築產生興趣?這次我們推出了第二彈,為您說明在觀光景點中常有機會看到的各種日本建築樣式。
本文內含聯盟行銷推廣連結。若您透過聯盟行銷連結消費,我們將能獲得相應報酬,您無需支付任何額外費用。
了解日式建築的「基礎構造」及「神社本殿樣式」
住宅
寢殿造(しんでんづくり)
寢殿造出現於平安時代,是當時貴族階級的住宅所採用的樣式。如同名稱,寢殿造以主人生活起居的「寢殿」為主屋;家中其他成員或其他功能的房舍皆為獨棟,以回廊連為一體。
寢殿造皆為將建築自地面架高的高床式構造,空間十分開放,沒有牆壁與隔間,內外以輕巧的簾子、屏風或可拆卸的蔀戶、障子來區隔,頭上無天井,地板為木板。簷下有緣側,邊緣設高欄,因平安貴族流行蹴鞠、曲水之宴等活動,寢殿前通常有寬闊的庭園或庭池。
由於室町時代的應仁之亂將京都破壞殆盡,如今已沒有建於平安時代的典型寢殿造存在。但我們仍能從後世繼承寢殿造作法的建築如京都御所的紫宸殿、清涼殿,由御所移築的仁和寺金堂,乃至於一些寺社建築來一窺其精神。
書院造(しょいんづくり)
室町時代的統治階級從貴族變成武士,武士住居也從寢殿造演變成以「書院」為核心的「書院造」。書院原本是僧侶的學習場所,演化為武士宅邸的一部後成為具有待客、儀式進行等對外互動功能的空間。
相對於寢殿造以廊相連的獨棟特徵,書院造將待客空間、私人空間及佣人空間整合在一棟建築,以障子、襖等拆卸式紙門或牆壁來隔間,入口多了玄關。室內有稱為「床の間(床之間)」的裝飾性壁龕、置物功能的「違い棚(置物架)」、「天袋、地袋(櫥櫃)」等配置,頭上也搭起天井。另外還有稱為「付書院」、「平書院」的內側窗台,這種窗台原本可當作讀書、寫字的桌几,後來演變成書院造裝潢的要素。「付書院」為外推式的出窗,「平書院」則無外推。
在寢殿造裡,「畳(榻榻米)」只是如座墊的單獨坐具。但在書院造建築,榻榻米鋪滿整個地板,成為書院造的特徵。地板的高低差,也反映階級的尊卑。書院造是後世和風住宅原型。以這些元素為基礎,書院造可以很樸素,也可以很豪華。從民宅、旅館的和室到城郭內的御殿,都可看到書院造的樣式。
数寄屋造(すきやづくり)
戰國時代的武士熱衷茶道,而「茶室」這種空間也因此而產生。為了配合茶道「侘.寂」的美學,茶人們喜歡將茶室設計為質素的草庵風格。相對於書院造被權勢登天的武士搭建得越來越奢華,茶人們將茶室的樸拙元素導入住宅內,發展出了「數寄屋造」。
「數寄屋」原本是茶室的同義詞,「數寄」是指茶道、花道等風流嗜好。作為住宅樣式,它的特徵是崇尚自然,形式自由。例如選材上會棄方木採圓木,在切割上呈現出年輪的曲線,甚至採用帶樹皮的未加工材料;也會利用竹、茅草等多樣化素材。牆壁常呈現土壁的原始材質,不塗漆喰。
用以區隔內外的障子,數寄屋造也會採用下半部挖空,或換成整面玻璃的「雪見障子」來增加室內明暗變化,且利於欣賞室外景色。另外窗戶也設計有各種造形變化。
追求質素、自由的數寄屋造原本是對於受格式侷限,並且漸趨豪華的書院造之反動,但是卻越來越廣受歡迎,從料亭、豪邸到宮殿都採用了這種樣式,發展到後來「數寄屋造」反倒成了高技術與高價住宅的代名詞。
商業建築
相對於上層階級的宅邸,在城鎮內從事工商業的「町人」發展出了「町家」這種住商混合的連棟建築。町家外側為店鋪,內側為住家及倉庫。依地區與習慣的不同可分為關東的江戶風町家與以京都為代表的京町家兩大類。
町家(まちや)
入口的格子門內常留有一段緩衝空間,可以收納器具,也可以拆除格子陳列商品。二樓較為退縮,且大多為與一樓挑高相等的「本二階」。二樓開窗面積大,在窗戶兩側有收納推開的格子窗的「戶袋」。
京町家(きょうまちや)
京町家以一二樓立面垂直對齊的樣式為主。入口不鋪地板的「土間」連結走道貫通到內部,因縱深極長而使京町家有「鰻魚的睡鋪」之稱。也因這種設計,入口多偏向一側。牆角的「犬矢來」亦是京町家的特色。二樓則常見挑高低矮的「廚子二階」,窗戶為扁長的「蟲籠窗」。
土蔵造(どぞうづくり)
江戶時代人們用建造倉庫的技術來蓋商店,稱為「土藏造」。土藏造特徵是厚實的土壁,厚度可達18公分,並塗上白色漆喰,能有效防火。窗戶為雙開式的「蔵窓(藏窗)」,以黏土製成鋸齒狀的窗扇與開口,關閉時的密合度連煙都透不進去。這種以土藏造樣式建造的商店稱為「見世蔵(見世藏)*」。
*見世(みせ/MISE):音義均與「店」同。
寺院
和様(わよう)
「和樣」是指自大陸傳來的佛教建築,經過平安時代本土化所形成的樣式。在和樣寺院常可看到將基柱與建築本體墊在礎石上的高床式構造,大殿內鋪木板、外圍設緣側,牆體的柱間無橫木貫穿,只以上端的橫材「長押」來穩固壁面;蟇股與木鼻等構造則無過多雕飾,組物的構成也較為單純。跟後來的寺院建築相比,和樣的簡潔與水平延伸是最容易感受到的特徵。奈良當麻寺、京都木津川市淨瑠璃寺的本堂,都是典型的和樣寺院。
大仏様(だいぶつよう)
鎌倉時代初期,負責重建東大寺的重源和尚引進了當時中國南方的建築樣式。大佛樣最大的特徵是不設天井,抬頭便可看到樑桁結構與鋪設著垂木的化粧屋根裏(屋頂內側),以及與和樣做法不同,穿過柱子的貫木、挿肘木(插肘木)等構造,充滿了可視的結構性。
大佛樣流行的時間不長,但是現存的作品都赫赫有名,兵庫淨土寺、京都東寺金堂、奈良東大寺的南大門......都是大佛樣的代表。
禅宗様(ぜんしゅうよう)
隨著禪宗的興盛,留學宋朝的禪僧將最新的建築樣式帶回日本,也就是禪宗樣。禪宗樣格局方正,蓋在堅固的石砌基台上,結構十分堅固。裝飾性則比前述兩種樣式更強,包括極為繁複的組物、造形特殊的火燈窗、屋根厚重、屋簷帶弧度。不少其他宗派也採用這種建築,外觀趨於一致,是十分普遍的寺院樣式。而其高聳具垂直感的視覺效果,甚至被認為對城郭建築有所影響。
天守閣
戰國時代到江戶初期是城郭建築急速發展的時代,它的功能也從軍事上的實用性質,擴展為政治權威的彰顯。日本城郭最代表性的象徵「天守閣」,也是在這個階段誕生。依樣式的不同,天守閣可以分為「望樓型天守」與「層塔型天守」兩種。
望楼型天守(ぼうろうがたてんしゅ)
望樓型天守的下層是座有著大型入母屋造屋根的主殿,在屋根上建造突出的望樓。由於望樓與下層構造的形狀各自獨立,因此下層建築的平面無需方正,作為基座的天守台也容許歪斜或呈不等邊形。這種天守的施工條件較不受限制,以方便實用為重,是較早出現的樣式。望樓型天守的特徵可以從犬山城、岡山城、高知城的天守清楚辨別。
層塔型天守(そうとうがたてんしゅ)
層塔型天守的平面接近正方,天守台石砌工整精緻,每層樓格局都相同,以固定比例逐層退縮。除頂層為入母屋造屋根以外,各層的屋根均為寄棟造,飾以不同樣式的破風。由於構造規格統一,層塔型天守工程限制較多,但也能節省較多費用及時間,是後期發展出來的樣式。名古屋城、伊予松山城、會津若松城都是層塔型天守的範例。
本文資訊均以公開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