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參」各自表述!台日漢字意思大不同(食物篇)
日文和中文皆有漢字,多數意思一樣,即便不會日文也大概能猜到意思,使得台灣人在學習日文時相較其他國家輕鬆許多。不過也有不少日文漢字和中文意思相差甚遠,吃飯點菜時看到「芋」字想著芋頭,結果上桌的卻是馬鈴薯?和菓子店裡賣的「饅頭」不是台灣早餐吃的那個?日本超市裡賣的「人參」不是補藥?!以下將介紹數個台日意義大不同的食物類漢字,到日本旅遊時可別再搞錯了!
本文內含聯盟行銷推廣連結。若您透過聯盟行銷連結消費,我們將能獲得相應報酬,您無需支付任何額外費用。
芋(いも / imo)
在日本超市可以看見各種含有「芋」字的食材,不熟悉日文的人可能會覺得霧煞煞。日文中的「芋」泛指所有塊莖類植物,馬鈴薯在日文中寫作「じゃが芋」、地瓜是「薩摩芋」、山藥是「長芋」、芋頭是「里芋」。但是日本芋頭和台灣的芋頭品種不一樣,不但很小顆,而且削皮後裡面不是紫色而是白色,還帶有黏性,乍看之下和山藥有點像,有機會可以留意看看喔。
人参(にんじん / ninjin)
日文中的「人参」指的並不是我們認知中的高級補藥,而是常見的紅蘿蔔。其實最早日文中的人參指的是藥材的高麗人參(朝鮮人參)沒錯,後來紅蘿蔔傳入日本後因葉子像芹菜、根部像高麗人參而命名「芹菜人參」。隨著紅蘿蔔的栽種普及於日本,人參也成為紅蘿蔔的代名詞,而藥材的人參則寫作高麗人參或朝鮮人參。
胡瓜(きゅうり / kyu-ri)
台灣的胡瓜指的是大黃瓜(或是家喻戶曉的那位節目主持人),但日本的胡瓜卻是指小黃瓜,筆者在日本超市買菜時曾經疑惑了好一陣子。中國周遭的地區以前被稱為「胡」,從那邊傳入日本的東西都會被冠上胡字,例如胡麻(芝麻)、胡椒、胡桃等等,來自胡的瓜就叫做「胡瓜」。胡瓜早期發音「きうり(kiuri)」,明治以後才改為長音變成きゅうり。
楊桃(キウイ / kiwi)
在台灣人的認知裡,楊桃跟奇異果可是完全不一樣的水果,但為什麼奇異果的漢字會寫作楊桃呢?據說這是因為源自中國的奇異果(中國名獼猴桃)傳到紐西蘭時被命名為「楊桃(中文發音)」,後來再輸出至其他國家時因不好辨識,最終採用紐西蘭人給的愛稱「Kiwi」,自此奇異果之名才正式確立。
現在日本一般都寫平假名的キウイ,幾乎不會使用楊桃二字,但如果哪天在市場上看到也別太錯愕了。順帶一提,我們所熟悉的楊桃在日本則叫做「スターフルーツ(Star Fruit)」。
柚子(ゆず / yuzu)
日本常有柚子相關產品,從調味料的柚子胡椒、柚子醋,到柚子口味的糖果餅乾,甚至還有柚子香沐浴乳、精油......等應有盡有,可見日本人對柚子的喜愛。但日本的柚子不但小顆,而且果皮呈現黃色且皺皺的,外型更接近香橙,因味道酸澀所以不太會直接食用。至於台灣葫蘆形的柚子在日本叫做「文旦(ぶんたん / buntan)」,是水果的一種,不過日本的文旦分很多種,口感和味道也不盡相同,有機會遇到的話不妨買一顆嚐嚐看吧。
猪(いのしし / inoshishi)
應該不少人知道日文漢字的「豚(ぶた / buta)」指的是豬肉,那「猪」呢?
「猪」在日本專指「山豬」,屬於野味的一種。山豬肉低卡路里、蛋白質含量高,同時含有豐富的維他命及鐵質,是非常營養的食材。下次在日本餐廳裡看到「豚」跟「猪」可別搞混了!
饅頭(まんじゅう / manjyu)
日本的饅頭是用白色餅皮包著紅豆餡的甜點,和中式的主食饅頭完全不一樣,可別看到熟悉的漢字就放心買來吃。但其實日本的饅頭也是源自中國的包餡饅頭,只是1349年從宋朝傳入日本奈良時,由於佛教禁食肉,因此使用紅豆餡代替。雖然室町時代曾有包菜的「菜饅頭」,但麵類主食並不受日本人青睞,因此只有甜點的饅頭流傳下來。
日本沒有白饅頭的概念,前陣子還有廠商特別「發明」了「沒有餡的包子」,在日本引起不小的話題呢!
餅(もち / mochi)
其實「mochi」最開始並沒有相配的漢字,mochi指的是將糯米蒸熟後搗出黏性的扁平狀食物,或是使用其他素材製作但也帶有黏性的食物,而「mochi」這個名字的來源眾說紛紜,其中一說是從台灣的「麻糬」演變而來。至於漢字「餅」則是因食物的外型相似,而借用中文的「餅」字,和中華文化中使用麵粉製作的餅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饂飩(うどん / udon)
或許有人會以為這是「餛飩」的日本寫法,但其實這是「烏龍麵」的漢字喔!不過關於饂飩二字的來源是眾說紛紜,最有力的說法是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的點心「混飩」,這種點心用小麥粉做的麵皮包著肉餡,到了日本後因是食物故改成食字旁成為「餛飩」,又因是熱的再改成「温飩」,最後再改回食字旁定案為「饂飩」,所以也有一說認為烏龍麵源自餛飩。
雖然日本的漢字也是從中國傳入,但隨著日本的歷史文化發展,有些單字的意義也有著大大的變化,下次到日本吃飯或逛超市時好好注意商品名,感受台灣與日本這些看似相同實際卻大不同的事物也是旅行的樂趣之一呢!
本文資訊均以公開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