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貴公子留給台灣的遺產:大阪商船台北支店(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這棟位於台北忠孝西路上的大樓在整修回現在的樣子之前,一定有許多讀者曾從它的騎樓下經過,或者在它前面等公車、進捷運。或許更多人直到它重建的塔樓出現的時候,才驚覺這座其貌不揚的舊房子,原本竟是這麼獨特的一座古蹟。這裡是日治時代的大阪商船台北支店,現在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的身分,於2021年4月重新面世。
本文內含聯盟行銷推廣連結。若您透過聯盟行銷連結消費,我們將能獲得相應報酬,您無需支付任何額外費用。
原來是古蹟 大阪商船台北支店的歷史
2018年的某日,忠孝西路上一棟整修中的老辦公大樓頂上,有座砌著綠色屋瓦的東方式塔樓從鷹架護網下露出頭來。恐怕有不少台北市民在看到之後,拼命的比對著過去的記憶,對這裡正在發生的事情一頭霧水吧!
時間往前推,在2013年以前,這棟大樓屬於交通部公路總局。在公路總局準備搬遷至別處,舊大樓將成為空屋時,許多文史研究者開始提出保存的聲音。原來這座又土又不起眼的大樓,最初建立於1937年,是日治時代的大阪商船台北支店!
成立於1884年的大阪商船,是日治時代營運日本內地至台灣「內台航線」的主要海運公司之一。當時在台日間規劃有「基隆-神戶」、「高雄-橫濱」、「基隆-那霸」三條航線,大阪商船共有14艘郵輪奔馳在台灣與日本之間的海上。戰後大阪商船與三井船舶合併,發展成為現在的「商船三井」,擁有著世界最大的船隊。
大阪商船在1896年日本治台之初,就奉總督府命令開設航線,在基隆建立了第一個營業據點,接下來便是首府台北。原本設立於台北的出張所位在大稻埕,1937年,出張所遷入位於火車站前表町的新大樓,並升格為台北支店。
關於建築貴公子 渡邊節
大阪商船台北支店是由當時活躍於關西的建築家渡邊節所設計。渡邊節原本任職於公部門,離開公職後於大阪開設個人事務所。他的代表作品便包括了大阪商船本社,以及神戶支店。目前神戶支店建築保存良好;大阪本社則以立面保存的方式重建。
才華洋溢的渡邊節在當代就被視為建築巨擘。出身於東京帝大建築科的他,畢業之時正值國會議事堂的建設不斷延宕,建築大老們為了爭奪設計權而勾心鬥角搶破頭的時代,而這個菜鳥居然無視輩分與倫理,彷彿亂入般的以國會議事堂的設計圖當成畢業作品,可以看出他恃才傲物的程度。
渡邊節畢業後被派至韓國工作了一陣子,轉至內閣鐵道院負責「京都車站」建造。這時他又叛逆的違反常識,不將皇室專用出入口置於中央而放在西側,並且設計了一座不對稱的塔樓。這個受到鐵道院高層強烈反彈的設計,雖然最後在直屬上司護航下過關,但也讓渡邊節對於公部門的束縛空氣感到不自在,於是決心自行創業。
這位充滿才氣的建築家也有不少八卦。作家萬城目學在《跟著小說家的建築散步》書中爆料,渡邊節後人曾透露他是個喜愛巴結權貴,巧言令色的人。從他經手許多上流階級的會員俱樂部、豪邸來看,倒也不難想像。此外,渡邊節一輩子都跟女人糾纏不清,甚至在讀舊制高校時便有從妓院通學到校的「武勇傳」,複雜的女性關係也讓原配深受委屈。
但性格任性妄為的渡邊節,自己開業後反而變成一個樂意配合業主要求,也善用新設備、工法來縮短工期,盡力讓業主滿意的現實主義者。從名門畢業,又曾至歐美實地考察,渡邊節對各種建築的元素樣式運用自如;蓋起一座座機能取向的美式辦公大廈同時,也留下棉業會館、乾邸等極致奢華的名作。而大阪商船台北支店不僅是這位建築貴公子在台灣唯一的作品,也是目前已知他唯一的「帝冠式」建築。
大阪商船台北支店的建築特色
大阪商船台北支店最顯眼的特徵,就是那座鋪著綠色瓦片的東方式塔樓。雖然並未見渡邊節有其他相同樣式的作品,但此支店建造時,正值近代建築搭配東洋式塔樓的「帝冠式」建築流行之際,可以想像他或許在業主的要求下,僅管這種民族色彩濃厚的樣式不是他的作風,也順其心意讓對方開心吧。
1937年後,日本與中國全面開戰,建築材料成為戰時管制物資,在這歷史轉捩點誕生的大阪商船台北支店,也就成了戰前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大樓。戰後大阪商船台北支店被中華民國接收,台灣省公路局,即後來的交通部公路總局是使用這座建築時間最長的單位。
1960年代,由於利用空間不足,公路局拆除塔樓加蓋了第四層,並在館前路側增建九層的新大樓,從此大阪商船台北支店的身影被凍結在時空中,逐漸被世人遺忘。
2013年,因為公路總局的轉移,這座建築的身世再度被提起,在民間的呼籲下,它被規劃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用地。另一個意外的驚喜是,這座已遭「魔改」的大樓居然被決定整修回當初二層加塔樓的帝冠式風格!而外層的磁磚拉皮當然也被刮除修補,歷經六年的修復,這座渡邊節在台的空前絕後之作終於從時空中甦醒。
大阪商船台北支店和渡邊節的許多作品一樣,外皮貼上當時流行的黃色面磚;一樓從柱子到內裝大量使用石材與加工精細的人造石。
「和風」元素不僅表現在帝冠塔樓與轉角的切妻破風等顯眼之處,甚至在破風與窗檯做出了懸魚、斗拱等造型,簷口的雕飾則令人聯想起神社內作為御神體的「神鏡台」。配合台灣在地風土的騎樓設計,恐怕也是除了帝冠樣式以外,渡邊節此作的另一個唯一。
走進大門是一座螺旋階梯,為這座內部空間不大的建築撐起了氣派。二、三樓廊道上的門窗雖年代久遠但仍狀態完好,內側的橫窗藉由帶鎖齒的弧形零件固定開窗角度。
外側的長窗則使用藏在內部的重錘及滑輪構造以平衡方式固定開窗位置,充滿了舊時代的優雅。
目前該館為免費參觀,展出內容包括當代國際的攝影作品,以及台灣的歷史影像資料。每周二、四下午兩點及周六上午十一點都有定時導覽,針對展覽作品與建築本身都會提供詳細的解說。不論各位讀者是喜愛攝影藝術,還是著迷於古蹟建築,這裡都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當年火車站前歐風建築林立的三線道路邊,大阪商船台北支店的帝冠塔樓是最突出的存在。80餘年後,三線道路變成忠孝西路,這座由一位建築貴公子獻給台灣的遺產,再度於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間繼續吸取世人的目光。
本文資訊均以公開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