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台北市中心的百年豪邸──台灣總督官邸(台北賓館)
日治時代的台灣總督官邸,從當年建造時就被視為是全台灣最奢華的豪宅,如今則以「台北賓館」的身份擔當迎接國賓,以及舉辦重要儀典的重要場館。如此看似神秘又高不可攀之處,其實一般民眾也擁有有入內參觀的機會!這裡就先讓各位讀者一探究竟。
本文內含聯盟行銷推廣連結。若您透過聯盟行銷連結消費,我們將能獲得相應報酬,您無需支付任何額外費用。
在凱達格蘭大道1號這個地址,是塊被高聳圍牆包圍,由凱道、中山南路、公園路及常德街畫出的區塊。一般人往往匆匆走過,而忽略了從大樹後探出頭的馬薩式屋頂,以及從圍牆後露臉的豪華立面。這裡是台北賓館,日治時代的台灣總督官邸。
這座官邸於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任內建造。由於兒玉總督兼任內閣及陸軍要職,任內還去滿州打了日俄戰爭,故台灣事務都交給了總督底下的第一把交椅:民政長官後藤新平。
後藤相信要讓台灣人服從新政權,除了要推動近代化建設改善人民生活,還必須用能彰顯文明開化的雄偉壯觀建築來展示統治者的威嚴,以達懾服之效,於是由總督府營繕課技師福田東吾蓋出了這座豪華的官邸。當時鉅額的費用不僅是由國庫買單,甚至還流用了建造台灣神社的工程餘款,燒錢的程度在國會引發強烈反彈,據說後藤被叫去國會質詢時還繞了一句漢詩「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來答辯。
初代的總督官邸於1901年落成,是座由鋼骨磚造加上木架屋頂的文藝復興式建築。然而當初的屋頂只用了十年就慘遭白蟻蛀蝕,因此在1911年又由著名的森山松之助主持改建。
森山為辰野金吾弟子,是東京帝國大學造家學科(今東大建築科)第一名畢業的高材生。任職總督府營繕課後,建造了包括台北、台中、台南州廳,以及總督府、鐵道部、專賣局等眾多官廳 。是日治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師。
在森山的改造下,二代官邸變身成一座加倍派頭的法式宮殿,也就是它今日的模樣。在當時的日本要找到比這座總督官邸更奢華的洋風建築,恐怕只有東京的赤坂離宮了。
總督官邸除了供台灣總督辦公、居住之外,更是接待貴賓、皇族的迎賓館。戰後由中華民國政權接管後,延續了此一用途,成為接待國賓、舉行重要儀式的設施「台北賓館」,1998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
台北賓館經歷長期的使用漸漸變得老舊不堪,因此2002年,政府耗資四億多元進行了為期四年的大修復。於2006年重現了當初豪華絢爛的風範。
總督官邸的入口在圍牆西南,凱達格蘭大道與公園路交叉口的角落。從這裡所設置有著圓頂的舊警衛亭可以判斷,從日治時代起主入口就是這裡,而不是正對建築的大門。進來可以看到有著噴水池的庭園,雖然面積遠遠不及,但這座平面幾何庭園正承襲了以凡爾賽宮為代表的法式庭園血統。
在有皇族來台視察時,總督官邸便成了下榻的行宮,並安排各種歡迎活動作為餘興。其中以展現台灣風情的舞龍舞獅、七爺八爺、南北管等民俗陣頭最受青睞,與內地截然不同的文化讓日本皇族們都感到新鮮至極。台灣陣頭穿過法式庭園的畫面,如今想來實在趣味。
轉過身來,就能夠近距離看到這座台灣首席豪宅華麗典雅的立面。梯形的馬薩式屋頂下的三角山牆內充滿了巴洛克風格的繁複花草紋飾與勳章飾,柱頭及屋身的許多邊邊角角都設計了精緻的裝飾,屋頂還有多個圓形的牛眼窗。這些都是森山松之助改建時所下的手筆。其中象徵台灣總督的雙三角「台」字徽紋,據說是現存日治建築中僅剩的唯一一個。
這些特徵被認為是來自流行於19世紀後期的法國布雜學院潮流。然而布雜學院風格講究建築的對稱,但總督官邸的東西兩端塔樓卻呈現各為圓頂與方尖頂的不對稱外貌,正統的法式風格中又帶有獨自的個性。西側的方尖塔樓,在功能性上對統治者尤其重要。1923年,日後的昭和天皇-皇太子裕仁台灣行啟時,便是站在這座塔樓上俯視著臣民,揮手致意。正是因為預想到這種需求,因此這座塔樓設置了陽台。
走進內部,室內裝修更是豪華到令人看傻。漆喰白壁搭配框線,華麗燈飾以及天花板的幾何分隔線,都是台灣其他日治建築難以見到的法國宮廷作風,2002年整修時甚至還在框線及灰泥雕塑上加貼了金箔。一樓的地板則是英國進口的維多利亞磁磚,表層與內心顏色相同,即使磨損也不掉色,又稱為「透心磚」。
就連壁爐這種歐洲必備但在亞熱帶台灣卻不太必要的設施也原汁原味的附上。官邸內共有十七座壁爐,每一座壁爐的造型,所使用的英國磁磚花紋都不一樣。
一樓皆為公共空間,東西兩側包括了會議室與宴會用的大食堂。兩側大門都有做工精緻的原木雕刻門罩作為裝飾,在進入主要空間前都有一間應接室,兼具了休息、通過與空間轉折的用意。
大食堂在開放日會作為影音室,播放關於台北賓館的歷史與建築介紹。
上到二樓,首先可以看到這座雕刻裝飾櫃,這可能算是館內數一數二的貴重寶物。木櫃上方四角有四隻丹頂鶴,柱面與腳座的刻工也相當繁複,四個面則刻著嚴島神社、日光神橋、嵐山渡月橋及富士山等四個日本的名景。
往內部看,裡面更是精巧到令人讚嘆。從櫃內鋪設的鏡子可以看到櫃子內部頂端呈格子狀,而且每一格裡都繪製了繽紛的鴛鴦、仙鶴、鳳凰等祥瑞的禽鳥,有如日本寺社或宮殿的「格天井」!但這座工藝極品的用途卻不太明確。有一推測認為是存放任命總督的天皇詔書之用,然而此說卻似乎沒有相同的案例。
二樓最華麗的空間是北側的大會客室。不僅華麗,在一些裝飾的細節上,更隱藏著屬於這塊土地的象徵,例如二樓門上方的鹿頭,是台灣特有亞種的梅花鹿。連續帶狀的泥塑裝飾則有蓮霧、葡萄...等台灣盛產的水果。各種台灣元素都巧妙的融合進巴洛克風格了。
這間會客室是總督或皇族接見要人之處。裕仁皇太子訪台時,就在這裡會見了以辜顯榮為首的多位台灣仕紳階層。
除了大會客室以外二樓主要是起居空間,包括主客房,婦人房,書齋與小食堂等空間。此外,配膳室也在二樓,室內還有一木造升降機與一樓廚房連通。廚房完成的的料理會利用升降機送至二樓,於配膳室後製完成並擺盤後才送往總督或賓客個人用餐的小食堂。
位於官邸後院的是與正面的法式幾何庭園呈對照組,由池泉、假山構成的日本迴游式庭園。不過這座日式庭園從北投移植了許多亞熱帶樹種,呈現出與日本內地名園截然不同的風貌。
看這顆文旦樹旁的石橋,橋頭的裝飾竟是台灣廟宇大門前常見的石鼓。再回頭看官邸露台上,也有隻小石獅。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奇特的配件呢?
因為當1912年,總督官邸正在改建時,台北大天后宮也進行著拆除工程。由於當時總督府大力推行市區改正計畫,於是剛因颱風來襲受到損壞的大天后宮就在天賜良機下被拆了。天后宮拆除後,原地蓋起了「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也就是現在228公園內的國立台灣博物館。而總督官邸內的這對石鼓與石獅,便是當時從天后宮遷移過來的遺構。
位於庭園一角有座和館,與官邸主棟有通道相連,與許多日本的西洋宅邸相同。原本在主棟二樓最氣派的總督寢室自從裕仁皇太子在行啟時住過之後,就被特別保留下來,沒有總督再住過。當時的總督田健治郎在官邸旁另建和館,此後的歷任總督都居住在此。
雖然戰前保留皇族使用過的器具或場所作為紀念是常態,不過這些穿著洋式官服,但骨子裡仍是日本人的總督們,應該也覺得住在日式空間裡比較自在吧?這可說是明治維新以來「和魂洋才」精神在日本上層階級居住空間的反映:洋館作為進步的對外展示,使用於公務、社交等公領域。而生活起居的私領域則回歸於熟悉而安心的和館。
如今總督官邸每個月都會有開放參觀日讓民眾免費入內,詳細日期可至台北賓館官方網站確認。這座台灣首屈一指,就連日本也難得可見的百年豪邸,只有親眼目睹才能感受到它的絕美。
本文資訊均以公開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