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東大要看什麼:東京大學校園景點簡介
東京大學是日本首屈一指的百年名校,也是日本社會菁英的搖籃;而它優美的校園風景,精雕細琢的建築與充滿故事性的歷史場景,也吸引著許多人到訪。讓我們來好好欣賞東大校內的著名景點,認識這座日本第一名門所承載的驕傲。
本文內含聯盟行銷推廣連結。若您透過聯盟行銷連結消費,我們將能獲得相應報酬,您無需支付任何額外費用。
1. 赤門
赤門雖然不是東京大學的正門,不過歷史悠久,比正門更被視為東京大學的象徵,甚至成為東大的代稱。本鄉校區大部分的校地在江戶時代原本是加賀藩邸,這座赤門就是當初加賀藩邸所留下的遺構。
2. 懷德館庭園
如今的本鄉校區西南角,在東大創立時仍為原加賀藩主的前田家所有。在明治後仍具有華族身份的前田侯爵家當時在這塊土地還建有用來接待天皇用的洋館與和館各一棟。如今建築物已不存,不過仍保留著附屬的庭園。現在庭園內建有一棟在戰後興建的和風建築「懷德館」,作為東大迎賓用的場地。
懷德館庭園僅於每年十月東大的校友日(home coming day)對外開放,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注意東大官網的公告。
旅遊必備
京成電鐵Skyliner車票+東京地鐵通票(24/48/72小時)
從成田機場到東京市中心搭乘「Skyliner」,接著使用可無限次乘坐的東京地鐵、都營地鐵全線通票,用最划算便捷的方式暢遊東京!
3. 三四郎池(育德園心字池)
明治時代作家夏目漱石的長篇小說《三四郎》,敘述一名出身九州鄉下的青年,在上京就讀東大後(當時稱東京帝國大學),經歷了與都會的洗禮以及初戀後所帶來的成長。這部青春物語以東大校園及周邊區域為主要舞台,而這座「三四郎池」,就是小說中主人公三四郎與女主角美禰子初遇之處。三四郎池原名「心字池」,原本亦是江戶時代加賀藩邸內庭園「育德園」的水池造景。
4. 銀杏並木通
從赤門往北走300公尺,才是東大的正門。從這座建於1912年,由伊東忠太設計的正門進入,這條東大的主要幹道被稱為「銀杏並木通」,每到秋末,轉黃的樹葉就會將這條道路化為金色的隧道。
以並木道為中軸,兩側的校舍是東大內歷史最悠久的一批建築群。與同為舊帝大系統的台灣大學建築做比較,兩者乍看之下都是使用黃色面磚的洋風建築,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台大使用較多羅馬風格的建築語彙,量體厚實,使用許多圓拱與盲拱作為裝飾。而東大則具有歌德式色彩,有著大量的銳角,尖拱,以及往上延伸的細長線條,同時又融合了20世紀初裝飾藝術風的幾何性線條。
其實東大在創校之初大多是英式的紅磚建築,但是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受到了嚴重的損害。東大現存的老建築大多是震災後由當時的建築科教授,後來成為總長(校長)的內田祥三建築師主導重建。如今以銀杏並木道為軸線從正門往安田講堂延伸,校舍沿著並木道鋪展的空間就是由內田所規劃,而他的建築風格則被稱為「內田哥德」。
內田不僅構築了現在東大的面貌,他在二戰末期擔任總長任內,還曾堅拒軍部將東大強徵為防衛司令部,在戰後也力抗盟軍接收東大,勇敢捍衛大學自主。
5. 安田講堂
銀杏並木道的盡頭就是「安田講堂」。這座講堂同樣由內田祥三設計,堪稱東大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這座建築的立面有如層層相接的山巒,以突出的高塔為中心,彷彿是東大在日本的權威地位的具現。建築的背後則是一個承襲自希臘劇場的扇形空間,可以容納超過一千名以上的聽眾。
安田講堂除了是東大的象徵之外,更是一段歷史激情的現場。
1960年代是學運潮橫掃全世界的時代。在日本則以反日美安保為導火線,日本的街頭成為新左翼團體與警察機動隊的戰場。而在校園內,受此社會氛圍影響,左翼學生也一次次為了反學費調漲、校園民主化等議題,以封鎖校園等手段發動抗爭。
1968年初,東大醫學部學生為了反對實習醫師制度改革發動抗爭,全國的新左翼學生派系也到場串連,各學部校舍遭到佔領封鎖,抗爭延燒了一整年,期間不同路線的「全共鬥」「民青」派系也產生對立。1969年一月,校方與民青系及訴求校園正常化的學生交涉成功,同意結束封鎖,然而全共鬥堅持鬥爭到底。於是機動隊進入東大,強行解除封鎖。
各校舍的障礙物遭到清除後,學生以安田講堂為最後據點,用棍棒、汽油彈、硫酸做為武器進行抵抗,警方則用警棍、水砲與催淚彈攻堅,經過兩天的攻防,機動隊終於將頑抗的學生壓制逮捕。原本現場指揮官還打算利用拆除工程用的大鐵球破壞牆壁進行突擊,幸虧警方高層當時便意識到安田講堂的文資價值,才讓講堂免於受難。受到此一事件影響,東大在該年暫停招生,安田講堂則轉做倉庫塵封了20年,直到1989年霍金博士訪日才再度啟用。
對於遊客而言,安田講堂是一個打卡景點,但對於許多日本的嬰兒潮世代而言,安田講堂代表的是那段汽油彈熊熊燃燒,棍棒齊飛的青春。
6. 約書亞.孔德像
座落於工學部前庭大銀杏旁, 是英國教授約書亞.孔德(Josiah Conder)的銅像。這位明治初期接受政府御雇的外國建築師以工學部教授的身分培育了一整個世代的日本建築人才,被封為「日本近代建築之父」,東大草創期的最初幾座校舍也是由他所建造。
除了孔德本身以外,銅像的基座還隱藏另外一位建築師的獨特趣味。仔細觀察基座,可以看到一對表情猙獰的男女,以土下座的姿勢在最底層支撐著基座,而且右邊的男性有著明顯的獠牙、尖角和長耳,應是一對妖怪無誤。
基座的設計者伊東忠太,就是設計正門的那一位。伊東忠太師承辰野金吾,孔德算是他的師公。伊東不僅是位專精於亞洲建築史的學者,同時還是個對妖怪有著濃厚興趣的漫畫家。他常在建築作品中偷偷置入一些別具風味的妖怪、幻獸雕刻作為裝飾,孔德銅像的基座便是一例。這對男女妖怪象徵地震之鬼,如今臣服在孔德的腳下,表彰師公帶來的建築技術對地震之國日本的貢獻。
不過在關東大地震時,包括孔德作品在內,許多早期的磚造建築還是不敵自然的力量而毀壞。面對自然的無常,人類還是得抱持敬畏之心。
7. 上野教授與八公像
從工學部後方的天橋,就可以直接從本鄉校區內跨過馬路,來到彌生校區。彌生校區是農學部的所在地。讀者們一定都知道澀谷車站忠犬八公像的故事吧!故事主角之一,八公的主人上野英三郎教授就是任教於東大農學部。
1925年,上野教授在課堂上腦溢血發作而驟逝。然而愛犬八公卻還是如往常一樣,每天到澀谷車站外等待上野教授回家,一直到教授去世十年後,牠也死於癌症為止。2015年,上野教授與八公的銅像在農學部彌生講堂Annex前揭幕。看見上野教授回來,興奮的撲向主人的八公,以及開心的把公事包丟在一邊迎向愛犬的上野教授,銅像的作者用美好的大團圓補完了這個感人又悲傷的故事。
上野英三郎教授以八公主人的身份為世人所知,其實他也是日本農業工程學的創始者,對於日本乃至與亞洲各國,包括日治時代台灣的農業現代化都有著重大貢獻。
8. 彌生講堂Annex
這座充滿韻律感的建築是由東大農學部木質材料研究室與建築師河野泰治共同建造。它使用櫸木材質的薄殼結構做出連續的雙曲面,從內部看起來又有如歌德式建築的拱肋。室內雖不大卻具有開放感,藉由玻璃落地窗,室外的林蔭得以成為室內空間的延伸,不僅外觀前衛又優美,而且與自然環境融合,是東大校園內最受矚目的新建築。
本文資訊均以公開時為準。